市民交流

所屬分類: 論壇 市民交流

本版主題: 46178

今日更新: 0

投訴爆料、建言獻策、城市建設(shè)、交通發(fā)展、經(jīng)濟文化、求助互助、咸陽論壇。
發(fā)布新主題

村鎮(zhèn)史話

1 / 26692

該用戶從未簽到

9

主題

0

回帖

107

積分

三級

積分
107
跳轉(zhuǎn)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于 2015-6-21 14:49: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后由 知咸陽 于 15-6-21 15:01 編輯

    姜太公垂釣處釣魚臺村    釣魚臺村位于咸陽市渭河南岸,據(jù)咸陽市中心約五公里。這里曾經(jīng)是西周姜太公垂釣的地方,村子因此而得名。

    姜太公姓姜,名尚,又名牙,漢族,東海海濱(今安徽省臨泉縣)人。姜尚的祖先曾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呂(今河南省宛縣)。所以太公又名呂尚。后來,呂姓逐漸衰落,呂尚家境窮困,一度在商都朝歌賣過牛肉,在孟津賣過酒。呂尚大半生懷才不遇,但他從未放棄,為施展才能而西行來到周地。傳說,姜尚從河南住地出發(fā),一路西行,走走停停,走到咸陽渭河南岸,在一個河灣處停歇下來,一住就是好多天,每天都要撐起魚竿釣魚。這里當然不是姜尚的目的地,不久,他便沿著渭河繼續(xù)往西走,終于在秦嶺主峰太白山山麓的茲泉邊上安頓下來。這里據(jù)周的政治中心岐山已是近在咫尺,姜尚心里惦念著渭河北岸的那位周天子,一邊釣魚,一邊耐心等待機會的到來,整日坐在岐山西南渭河的一條小河邊釣魚。一天,周文王借狩獵之機尋訪賢才,在此與姜尚相遇,二人相談十分投機。文王見姜尚談吐不俗、見解精辟,是個出類拔萃的人物,便請姜尚上車回宮,封為太師,尊稱“太望公”,意即姜尚就是周先祖太公所盼望的輔佐子孫的圣人?!敖钡姆Q號由此而來。姜尚精于兵法戰(zhàn)術(shù),輔佐周文王富國強兵,拜為國師。文王逝后,輔佐成王伐紂滅商,是八百年周朝的開國元勛,被成王尊稱為“師尚父”。周朝建立后,封為齊國侯。

    釣魚臺村就是姜太公到達茲泉之前曾經(jīng)駐足停留并釣過魚的地方。遠在秦漢時代,釣魚臺位于皇帝狩獵和游覽的上林苑之內(nèi)。據(jù)《重修咸陽縣志》(1986年版)所載“釣魚臺,在縣西十里,《說苑》:周東海人士呂尚垂釣于此。舊有廟碑。”《說苑》為西漢劉項所撰,可見,早在西漢之前就有太公在此垂釣的傳說。

    民國時期,村西渭河岸上立有石碑,上面鐫刻著“太公垂釣處”。石碑旁邊有一座廟宇,村民稱之為“龍王廟”。龍王廟里供奉著三尊塑像:中間的是龍王,兩邊的是周文王和姜太公。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自寶雞進入八百里秦川,一路向東,奔流不息。到了咸陽境內(nèi)由西南向東北,又折向東,形成一個小小的河灣,釣魚臺村就坐落在河灣的南岸上。每到夏季,河水暴漲,泥湯一樣的河水洶涌東流。河水中漂浮著從上游沖下來的雜草樹木,還有被沖毀的農(nóng)舍建筑材料……洪水過后,河水平緩而寧靜,偶爾有打魚船在河面上勞作。

    令釣魚臺村民驕傲的是,不管渭河發(fā)多大的水,釣魚臺是從來沒有被淹過的。據(jù)老人講,有一次河里漲水,村南的一處河岸被沖開了一個口子,大水向東又向北,繞了一道彎從村東流入渭河。周圍的曹家寨、安谷村都被淹,釣魚臺村安然無恙。于是,神話便傳開了:釣魚臺有姜太公保佑啊!其實,這只不過是因為釣魚臺村地勢較高而已。把免于災害歸功于姜太公,反映了人們對姜太公的敬仰,也是對太公垂釣的一種紀念。(咸陽日報 2013-07-23 任瑩)

    多彩民俗風情北安村
    北安村處于我市西郊。北靠中華路,南臨秦寶小區(qū),西臨中華小區(qū),東接咸陽市電視臺,隸屬秦都區(qū)渭陽西路街道辦事處,全村有1239人,4個村民小組。

    相傳,古時村上有一座姑姑庵,村子在庵的北邊,故得名北庵村,清末易名北安村,取平安之意。村上有大小廟宇11處,村子北面還遺留一個“土塔”,其中最大的廟數(shù)關(guān)公廟,鐵制關(guān)公刀,長約6尺,兩個壯漢才能抬起來。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回收煉鐵。平常寺廟香火不斷,方圓幾十里鄉(xiāng)親們來燒香念佛紀念,同時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吉祥。

    北安村在渭河北岸,原來這里人少地廣,民風淳樸,生活較富裕,重視民俗,特別重視傳統(tǒng)佳節(jié),每年的清明、端午、中秋、臘八等節(jié)日都很講究。農(nóng)歷五月初五,當?shù)厝朔Q“端午”。此時正值夏至前后,寒氣除盡,熱氣飽和,各種病菌容易傳播。因此,民謠有:“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蒲劍斬百邪,鬼魅入虎口。”人們習慣把艾蒿掛在門上,取“驅(qū)魔辟邪”之意。小孩、婦女戴香包,縛五花繩。香包是用絲絨和香藥做成,小巧玲瓏,香氣撲鼻,是傳統(tǒng)的手工藝品。另外,這一天還在屋內(nèi)外灑雄黃水,在孩子的耳、鼻、額頭涂抹,用來祛濕解毒,驅(qū)蟲除穢。

    端午節(jié)之前,出嫁的女兒、外甥給父母、舅家送綠豆糕,寓祛暑降溫之意。在女兒、外甥給父母、舅家送過節(jié)禮之后,娘舅家要給女兒、外甥又送粽子、花饃等。女兒結(jié)婚的第一年,禮儀更是講究,給娘家父母送綠豆糕時,還要上酒、肉等類東西,稱“四色禮”,娘家給女兒送粽子時也叫“追節(jié)”,除帶粽子、花饃外,還帶竹窗簾等。進入80年代,除送以上這幾樣東西外還送電風扇等。

    北安村人從古到今文化生活十分豐富多彩。清末傳于本村的綁絞舞是社火中的一種民間舞蹈,因主要道具是梆子和絞子(也叫札板)而得名。梆子是一種長方形帶把的空心木塊。絞子是兩根長約70厘米、寬約5厘米的木板,頂端用帶環(huán)的鐵鏈相連,頂部飾以彩人。耍社火是在鑼鼓的伴奏下,持梆子和絞子的表演者,一邊跳舞,一邊敲擊前進。梆和絞可分為兩隊,人數(shù)、性別不限,根據(jù)編排,變化隊形,相當靈活。梆絞舞已被咸陽市區(qū)專業(yè)舞蹈工作者加工整理搬上舞臺。除此之外,每年春節(jié)還有牛拉鼓、踩高蹺等表演。

    而在北安村旁邊有個常年不衰的通宵夜市,賣“匯通面”,色香味俱全,口感上乘,贏得許多市民的喜愛。匯通面是關(guān)中面食的典型代表之一,給咸陽及北安村帶來了許多商機。許多外地人來咸陽都要嘗一嘗這咸陽的“匯通面”。

    安泰久遠南安村
    南安村隸屬秦都區(qū)渭陽西路辦事處管轄。南安村原名“南庵村”,因當時村北有座慈惠庵而得名。清末,易名南安村,取“安泰久遠”之意。

    解放前,南安村修建有夯土城墻,城門有東門和北門。東門外有龍王廟,北門外有三言堂,解放后因種種客觀原因,城墻、城門自然頹毀。南安村有諸多廟宇,三官廟、無量廟、地母廟、送子娘娘廟、關(guān)帝廟、龍王廟、文殊菩薩廟、觀音菩薩廟、三言堂等,諸廟中數(shù)三官廟最大。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南安村有盛大的廟會。廟會從三言堂向四周輻射,十里八村的善男信女在這一天云集于三言堂焚香化表,祈求藥王、呂祖、華佗保佑家人安康。相傳,中秋廟會主題是“看爺抓鏵”,南安村人叫“煨爐”,就是指派一位身強力壯者一大早就扯風箱燒火,在大爐里放犁地的鐵鏵一張,將其燒得紅透,等待“爺”(村民心中的神仙)從天降。爺降臨時,就見爺?shù)奶嫔怼謇锏囊幻駶h手襯黃表紙,抓起爐里紅透滾燙的鐵鏵,神態(tài)從容、腳步輕快地從城門口直送進三言堂內(nèi)的大殿里。此刻,廟會算是進入了最高潮,人山人海,安靜極了,人們都瞪大了眼睛屏住了呼吸,緊繃著神經(jīng),懸著心看著那火紅的鐵鏵是怎樣被“爺”從大火爐里抓起,虔誠恭敬地供上大殿,真可謂神秘莫測、驚心動魄。

    南安村村民以許姓為主,另有張、楊、蔣、王、滑等。相傳明朝初年,有許姓兄弟兩家人不知從何地來到咸陽,他們攜妻兒順渭河向西逐水而居,選定在離城不遠的渭河北岸的一片荒野駐足。他們結(jié)草為廬,開墾荒地,農(nóng)閑時進城找點錢路,進城前怕回來時迷失方向,遂在家門前種植一棵槐樹。十年百年后,許姓家族人丁興旺,分支另立,最初的兩戶至明末清初已發(fā)展到了十余戶,直至有史料記載的清同治年間已達85戶,而那棵老槐樹猶如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老者,依然穩(wěn)坐在北城門外三言堂前,成為歷史的見證。

    跑竹馬是南安村村民世代相傳的一項民間娛樂活動,村里父老十分喜愛。在第一代發(fā)起人許子周、許彥直倡導下,傳承人張金山、張家祥等人發(fā)揚光大,傳承百年,成為咸陽地區(qū)最具影響力的民間文藝節(jié)目。每逢正月十五鬧元宵,咸陽的大街小巷就能看到南安村的竹馬表演隊伍,由慢到快,舞步急速,馳騁跳躍,只見馬首不見人影,猶如萬馬奔騰、沙場沖殺的壯觀場面,贏得此起彼伏的掌聲和歡呼聲,也給南安村贏得了榮耀。如今,新一代南安村人從父輩手中接過祖?zhèn)鞯募妓?,大膽?chuàng)新,又開始了全新的竹馬表演。此外,由許彥直、張金山等幾位老前輩發(fā)起組建秦腔自樂班,曾為傳承和發(fā)揚地方戲曲盡到了綿薄之力。現(xiàn)在由徐文海和許琳琳等一批中青年秦腔票友組成的自樂班,不辭勞苦、自娛自樂,活躍了村民生活。村上還有武術(shù)隊、秧歌隊等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組織,新近又成立了“蘭花花藝術(shù)團”,展示了新一代南安村人的精神風貌。

    南安村乘改革開放的春風,經(jīng)過30多年的思變與奮斗,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南安村,寬闊的中華路穿村而過,南有景致清明的咸陽湖,北依彩虹集團和偏轉(zhuǎn)集團,彩虹路和濱河路交繞其東,咸陽電視臺和名校實驗中學居于其西,地理位置優(yōu)越,屬咸陽市黃金地段。按照城中村改造計劃,南安村原貌將不復存在,即將跨入西咸大都市發(fā)展的行列,村民們過上都市人的新生活指日可待。安泰久遠的南安村,未來將更加美好。

    鎮(zhèn)河石牛安臥之地鐵江嘴村
    鐵江嘴村地處渭河岸邊,每年發(fā)大水,其他岸邊由于泥沙沖刷很嚴重,造成水土流失,而鐵江嘴地下多為料姜石,質(zhì)地堅硬,洪水后卻完好無損,形成突出的一個嘴,因此得名鐵江嘴。村里有座城墻,在東門外有關(guān)羽廟、龍王廟,還有一座石樓,于清朝建立。

    相傳,鐵江嘴等地有三個石牛,是玉皇大帝所賜。早在秦王政時期,秦都咸陽,渭水貫都,九駿朝陽,氣候溫和,地理優(yōu)越,天府之國。但渭河像一條黃帶,惡浪滔滔、吞沙泄泥、水流湍急,不斷沖刷著北岸的良田,渭水北移把秦王政弄得毫無辦法,國事家事又十分煩惱,心里十分著急,一時拿不出最佳的辦法。在一個悶熱、暗淡,好像要下雨的晚上,秦王政覺得十分疲憊,就趴在龍案上昏昏沉沉地睡著了。他夢見九玄娘娘,就連忙向九玄娘娘叩頭,訴起苦來,娘娘說:“你現(xiàn)在已有寶物,你要穿上上天鞋到天宮去找玉皇大帝,讓他管一管渭河龍王。”猛然秦王政醒了過來,揉了揉眼睛,走出宮廷,穿上了上天鞋,忽然他覺得輕如鴻毛,飄然向天空飛去。當飄到南天門的時候,巨靈神已在南天門等候多時,一見秦王政,忙說:“奉玉皇大帝之命,請馬上隨我到凌霄寶殿去見他吧!”秦王政和巨靈神一同來到凌霄寶殿,玉皇大帝說:“我派你下界去,掃滅六雄,統(tǒng)一華夏,拯救百姓,使天下免兵災戰(zhàn)火,永享太平,使萬民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可你已下界十幾年,怎么毫無進展呢?”秦王政說:“我剛繼承王位,具體國事還由仲父呂不韋掌管,我還未躬政問事呢,別的事倒也好說,就是渭河龍王整天和我作對,沖走我大片良田,我的咸陽宮眼看就要保不住了?!庇窕蚀蟮壅f:“這有何難,我送你顆避水珠,可以永鎮(zhèn)渭河龍王,為了防止寶珠丟失,圣主的青牛又下了一個牛犢,已牽來幫助你看管寶珠,如果它再不老實,你就用定秦劍砍下它的頭,你放心去統(tǒng)一華夏吧?!鼻赝跽顺隽柘鰧毜睿Q垡鸦氐綄m里。

    第二天,就有人來報,鐵江嘴、任家嘴、柏家嘴發(fā)現(xiàn)三顆白色的東西,讓人近它不能,最終人們在鐵江嘴發(fā)現(xiàn)原來是一頭石牛。秦王政心里明白,這是玉皇大帝為鎮(zhèn)住渭河龍王,幫自己將寶物放在適當?shù)牡胤搅?。從此,渭河龍王再也不敢興風作浪了。

    鐵江嘴村從2008年拆遷,分散在車站、望原新區(qū)、河南街小區(qū)等居住,村民已全部轉(zhuǎn)為城市居民,鐵江嘴村已不存在,但在原鐵江嘴村的舊址上,一個全新的住宅小區(qū)將拔地而起,作為人民路街道辦事處渭陽路南社區(qū)的一部分,俯視滔滔渭水奔涌向前。

    藏龍臥虎白良村
    白良村是秦都區(qū)雙照辦的一個行政村,西與興平市南位鎮(zhèn)接壤。

    相傳在很早之前,白良村西頭有個蓄水的澇池。這里原本是一個小水坑,有一天,一條又大又長的白蛇在這里喝水,后來不知怎么死了,人們就在這塊地方挖了個澇池,每逢下連陰雨,村子里的水都會排到這里,只要聽到老年人說水已漲到龍頭,就知道澇池滿了。在村子的東南方向有一土嶺,相距村子有一里遠,人們把這個土嶺叫“白蛇嶺”,說是白蛇的頸。過去,這里沒有村莊,只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人們稱為“白蟒山”。到了1981年,村里有一王姓村民在承包的地上平整土地,挖出了長近2米的四棱石柱,上面清晰地記載著在唐代這里有一個大寺院,寺院附近有一個大村莊叫“白龍村”。此石器現(xiàn)存放于咸陽博物館。

    解放前白良村東頭有一座大廟,廟宇、石碑很多,建筑宏偉,占地十余畝。解放前后村小學就設(shè)在此廟里,1953年因要新建村小學,才將此廟拆毀,石碑等均已失散。

    白良村解放前在方圓很有名,因為村里出了個大財東王倬。王家在村子中間居住,占地面積廣,街道南北有房共24間,主院6間,中間6間一線的大客廳,建筑非常精細,布局十分講究。在村子里開有油坊、雜貨鋪,并建有一佛堂,建筑宏偉壯觀,1958年公社化時被拆掉。除此而外,王家在咸陽、興平、西安都有商號,還在西安建有西京醫(yī)院。西安人民面粉廠的機器就是王家解放前從美國購回,還沒來得及建廠,全國就解放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咸陽市曾在王家莊園建有階級教育展覽館。

    白良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出過不少仁人志士,劉自立、王藩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劉自立(1905—1927),民主革命烈士。他先后入村私塾、縣立高小、省立一中學習。1924年考入北京民國大學,讀了許多革命書刊,接受先進思想,積極參加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學生運動。1926年,考入廣州黃埔軍校,參加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青年軍人聯(lián)合會。1927年“四·一二”后,他被迫離開廣州,進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被黨組織派往天津工作。同年10月18日,中共河北省委派他隨同組織部部長于方舟去玉田縣,開展京東地區(qū)的斗爭。10月24日,成立京東農(nóng)民革命軍總指揮部,他擔任總參謀長。10月28日,帶領(lǐng)革命軍攻打遵化縣平安鎮(zhèn),殲滅駐守的民團、警察數(shù)十人,摧毀鎮(zhèn)政權(quán)。10月31日,部隊進入玉田縣魯家峪,被民團千余人包圍。革命軍英勇抗擊,殲敵甚多,終因寡不敵眾,被迫分散突圍。他帶領(lǐng)部分人員突出重圍,行至豐潤縣沙流河附近的大張屯村時,被當?shù)氐拿駡F包圍,不幸被俘。敵人用盡酷刑,他寧死不屈,12月30日被害,年僅22歲。1947年,玉田縣人民政府修建玉田暴動烈士紀念碑,碑文中記載著他的英雄事跡。王藩城是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習仲勛的恩師。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后連任陜西五縣縣長,當時與陜西軍政界的趙壽山、于右任關(guān)系密切。1936年他棄官不做,創(chuàng)辦有名的周陵中學。在此期間,他還掩護過當時咸陽縣的陳吾愚、魏治鈞等共產(chǎn)黨員。

    白良村人發(fā)揚先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改革開放以來,積極進取,以木材加工作為龍頭產(chǎn)業(yè),大力發(fā)展糧食種植、果業(yè)生產(chǎn)、養(yǎng)殖業(yè)等,緊隨時代的步伐,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白良村的鑼鼓已有200多年歷史,鼓調(diào)高亢,聽起來非常提神,鼓舞人心,一直活躍在十里八鄉(xiāng)。如今這個鑼鼓隊已發(fā)展到100人,村上還著手成立一個女子鑼鼓隊,讓白良村的鑼鼓響徹大地,震撼古城,敲出白良村人建設(shè)新農(nóng)村的精氣神,敲出白良村人在新時期的新面貌、新風格和新氣魄,敲出白良村人龍騰虎躍、實現(xiàn)夢想的新樂章。

    “夕陽晚照”西陽村
    秦都區(qū)渭西辦西陽村始建于元末清初,距今600多年歷史。據(jù)村里老人傳說,元朝末年,村里修建了一座大云寺,寺內(nèi)有一口大鐘,上鑄“夕陽晚照”四個字,因而該村取名“夕陽村”。后因該村在咸陽縣城以西,又改為“西陽村”而沿用至今。

    當年,西陽村土筑城墻上可行人走馬,東西城樓對應,村中間略大,兩頭較小,似船形,取“一帆風順”之意。東城門鑲“啟明發(fā)皇”匾額。西城樓“亭臺樓閣觀美景,古剎鐘聲夕陽照”。無量大廟建村中,兩座大殿顯輝煌。四周蘆葦環(huán)繞,池塘碧水清波。綠樹成陰,鳥語花香,景色秀麗,宛若人間仙境。

    據(jù)《咸陽縣志》記載,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西陽村有65戶人;同治元年(1862年)6月13日,回民反叛,破村屠殺百余人,絕戶相望,僅剩王姓七戶,后稱“七戶頭”;民國十七年(1928年)西陽村有35戶332人?;貋y以后,王姓“七戶頭”分別以居住位置、習慣、輩分、當家人名字和經(jīng)營生意而命名為東頭家、二屋家、當中家、高輩家、川客家、懷玉家、斗王家,包括現(xiàn)在的“有才家”王姓共八大戶。后來因有外甥關(guān)系、聯(lián)姻、打工、置地入社等其他形式相繼落戶的如馮家、周家、牛家、李家、左家、郭家、陳家、楊家、白家等,共同形成現(xiàn)在西陽村這個大家庭。

    西陽村現(xiàn)隸屬我市秦都區(qū)渭陽西路辦事處,地處渭陽西路以南,金山集團以北,彩聯(lián)包裝有限公司以西,長虹二路以東,是一個典型的城中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咸陽經(jīng)濟社會的迅猛發(fā)展,西陽村的面貌日新月異,人口急劇增加,全村現(xiàn)在占地240多畝,有村民1340人,流動暫住人口6000多人。西陽村歷代賢才輩出,古有孝義之人王維宗,今有老革命牛星映,當代有曾任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中國特奧委員會主席、國際特奧會理事的王智均等。

    農(nóng)家樂園查田村
    秦都區(qū)馬泉街道辦事處有個查田村,位于北莽山南,畢郢原下,緊鄰西漢茂陵,隴海鐵路從此通過,交通便利,基礎(chǔ)設(shè)施良好,民俗風情淳厚,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有著得天獨厚的基礎(chǔ)和廣闊的市場前景。2007年5月22日,秦都區(qū)在查田村舉行農(nóng)家樂接待戶授牌儀式,查田村農(nóng)家樂正式對外營業(yè),成為該區(qū)繼北槐村農(nóng)家樂之后又一個新的鄉(xiāng)村旅游亮點。該村有農(nóng)家樂接待戶11家。在這里,游客可以品嘗農(nóng)家風味,穿土織布衣,感受自然健康,是咸陽市近郊集旅游、農(nóng)家餐飲、休閑垂釣于一體的旅游休閑好去處。

    為什么村名叫“查田”?這是因為解放后進行土改“查田定產(chǎn)”,故而取名“查田村”。村內(nèi)地形東西高,中間低,東與安家村接壤,西鄰趙家村,北連平整的耕地。全村由郭家、牛家、龐家三個自然村合并而成,4個村民小組,230戶,850人,耕地806畝。1965年“社教”運動中,查田村與安家村合并為安查大隊。文革后又恢復兩個村的建制。


    查田村村中過去有一座窯洞廟宇,安家、趙家、姜家及郭家、牛家、龐家等村的善男信女常去燒香叩頭,祈求神靈保佑風調(diào)雨順、子女安康。解放后,廟宇窯洞改為安查村初級小學。直到1958年前,中間那孔窯洞里的神像還保存完好。廟宇前有一眼清泉,泉水細長、清冽甘甜,為廟里飲水之源。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對其進行修整,用磚壘成直徑丈余的圓柱形水池,泉水滿盈,自動流出,可灌溉附近的一些田地。人們經(jīng)常在泉邊洗衣淘菜,泉水滋潤著村民們的生活。

    查田村人杰地靈,人才輩出。享譽鄉(xiāng)里的是賈鴻運先生,他解放前畢業(yè)于西安中山大學,是一位德高望重、一生重視教育事業(yè)、支持紅色革命的杰出教育家。他先后到多所學校任教,傳播革命思想。后與西北知名人士王藩城先生創(chuàng)辦私立中學——周陵中學。在黎明前的黑夜里,賈鴻運和他的弟弟賈宏斌冒著生命的危險護送聚泉區(qū)區(qū)委書記陳岳逃出敵人包圍。周陵中學60周年校慶時,他的學生馮強文在雜志上發(fā)表紀念文章,高度評價賈鴻運老師不平凡的一生、對教育事業(yè)的追求以及為黨做地下工作的豐功偉績。

    過去,查田村的道路不平,一遇雨天更是泥爛水滑,難以行走,群眾正常的生產(chǎn)生活受到影響,嚴重阻礙經(jīng)濟的發(fā)展。改革開放后,村上多方籌措資金,硬化全村道路,并完成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在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shè)進程中,村兩委會班子從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入手,注重農(nóng)村文化陣地建設(shè),先后建起黨員活動室、農(nóng)民電教室、文化活動室、村級圖書室、民情懇談室、農(nóng)民夜校和群眾健身休閑廣場,并配置了健身器材。如今,當你步進查田村,街道寬闊平坦,村容整潔。早晨,人們迎著朝陽跑步、做操、打拳。傍晚,在晚霞的照耀下,人們使用健身器材鍛煉身體,做健美操、跳廣場舞。查田村,成了名副其實的農(nóng)家樂園。

    神奇“雙鶴碾”安臥地雙照村
    雙照村在咸陽市西北12公里處,312國道穿村而過,是雙照辦駐地。據(jù)說,雙兆是因為地處于普濟寺之南北兩寺的兆域而得名,所以叫“雙兆村”,又因“兆”與“照”諧音,后改為“雙照村”。

    相傳,明朝萬歷年間,馮公公在朝廷專權(quán),飛揚跋扈。后來,馮公公帶著眾多金銀財寶告老還鄉(xiāng),建造豪華的房宅,安度晚年。當時,雙照村有三個自然村。為了安全,馮公公出資打造城墻,把村子圍起來。城門開了三個,馮姓、李姓走西門,潘姓、劉姓走南門,王姓走北門,從此雙照村又叫“三門村”。三個城門鑰匙由馮公公掌管,早晚定時開關(guān)。

    當時和馮公公一前一后告老還鄉(xiāng)的還有一個兵部侍郎,姓李,但和馮公公素來不和。李侍郎好結(jié)交朋友,常常晚歸,被關(guān)閉的城門擋在門外十分不便。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李侍郎便在城外西邊絲綢之路的北邊建宅蓋屋,再也不受城門的管制。


    馮公公一看李侍郎擺脫自己的城門管束,就想辦法整治李侍郎。他在李侍郎屋宅西北不遠處打開一口井,開一座磚瓦窯,用燒窯的濃煙熏嗆李侍郎??墒遣恢趺吹?,這燒窯的煙是白色的,老像霧一樣懸浮在空中,絲毫沒有嗆人的味道。而李侍郎家的財運和丁運絲毫不受影響。馮公公想再打一眼井,便請風水先生找尋水井和磚窯的最佳位置。風水先生把羅盤一搭,對馮公公說:“你所選的第一眼井和磚窯的位置對李侍郎非常有利,這是‘龍睜一眼’,燒窯所產(chǎn)生的白煙阻擋住邪氣不入李宅。在這里再打井挖窯,就是龍睜雙眼,李家的財丁兩運越發(fā)旺盛,后輩的世事也就越來越大了。”

    聽了風水先生的話,馮公公趕緊收了再打井開窯的念頭,從此馮李兩家相安無事。話說李侍郎在城外定居后,為了生活方便,請來石匠打制石磨石碾。石碾打制好后,李侍郎一看驚呆了:光滑的白色碾轱轆上有兩個青色圖案,酷似兩只凌空展翅舒意飄飛的鶴。“這真是造化!”李侍郎連連贊嘆著。把谷子放在碾盤子上一碾,結(jié)果是一斗谷子碾了半斗小米!他越發(fā)感到奇怪,試了好幾次,結(jié)果都是一樣,而且飯味香濃。李侍郎得寶碾的消息不脛而走,三門村的人紛紛趕來碾米。從此,雙照村就流傳起這樣一句話:“會碾不會碾,七斗碾一石?!?br />
    有天晚上,李侍郎從朋友家回來,走到離家門還有二十步遠時,他發(fā)現(xiàn)碾轱轆從碾盤上輕輕滾下。他以為有人偷碾轱轆,便下馬躲在柴草堆后,想抓住竊賊??勺屑氁豢?,碾轱轆下坡滾到靠近城墻的澇池邊,這時,只見“嘩”的一道白光閃過,兩只鶴從碾轱轆里飛出,落在碧綠的澇池中戲水喝水。等到喝足玩夠后,兩只鶴又飛回碾轱轆上,“嗖”地鉆進碾轱轆里。然后碾轱轆又輕輕地原路滾回碾盤子上。李侍郎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以為自己在做夢,右手掐了一下左手,感覺到疼痛,才明白這是真的。于是驚嘆道:“這是神鶴??!”于是明白,這碾子碾米多的原因是仙鶴在賜福于他和村民。

    如今,生活在這塊風水寶地的村民,以小麥、玉米、果業(yè)為主導產(chǎn)業(yè),村民的經(jīng)濟收入也在不斷提高。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一古會,雙照村村民為周圍鄰村群眾解決三夏農(nóng)忙工具的交流和供應。古會期間,秦腔、電影、歌舞等比賽紛紛助興,為群眾增加休閑娛樂。村上有自樂班、秧歌隊、鑼鼓隊,加上已建成的圖書閱覽室,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文化娛樂生活。


    白鶴落處白鶴村
    白鶴村是咸陽市秦都區(qū)馬莊鎮(zhèn)所轄的行政村,轄東西兩個自然村。寶雞峽渭河管理局下屬白鶴管理站坐落于東西二村之間,水利條件十分優(yōu)越,土地平整,物產(chǎn)豐富。

    關(guān)于白鶴村的起源,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在不知從什么年代起,這里居住著侯姓倆兄弟,相依為命,終年辛勞,但仍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忽然有一天,一只白鶴翩翩而至,落在門前的碾盤上,引頸長鳴,霎時周圍祥云繚繞,白鶴振翅而舞,不久便悠然遠翔。白鶴飛走后,出現(xiàn)了神奇的現(xiàn)象,碾盤碾米時,只見碾出的米源源不斷地流淌,似有天賜。從此,兄弟兩個的日子也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他們?nèi)⑵奚?,繁衍后代,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不料,數(shù)年的好光景,隨著一個喇嘛的到來而結(jié)束。有一天,喇嘛來到村里,看見那個神奇的碾盤,暗暗稱奇,遂起不良之心。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他盜走了碾盤,逃之夭夭。兄弟倆的日子從此每況愈下,為了生存,他們只得忍痛分居另過,自謀生路。經(jīng)過多年生生不息,形成了兩個緊緊相鄰的自然村,人稱前堡、后堡,即現(xiàn)在的東村、西村。至今白鶴村仍以侯姓者居多。

    白鶴村的起源也有其他說法,據(jù)有關(guān)碑文記載,該村建于原西漢白鶴館舊址之上,故名白鶴村,但建村年代不可考。

    白鶴村原有東西300米長,南北200米寬,6米高的完整的城堡,城堡東西兩面各開有一城門洞。在城的東南角墻頭上長有一棵百年古柏,樹身呈S形斜傾,盤根錯節(jié),似銅枝鐵干,常年綠陰如蓋。每當陰云低垂,大霧彌漫,古柏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年深月久,古柏成為白鶴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合作化時期開展積肥運動,城墻被蠶食殆盡,僅有長古柏的墻體殘存一小段。隨著村莊規(guī)模的擴大,村民修房建屋,那棵曾讓白鶴人引以為豪的古柏也難逃滅頂之災,從此在村民的視野里消失,僅留下一段美好的記憶。

    據(jù)村里的老人們說,白鶴村的祖上是明代洪武年間的那次大移民從山西大槐樹遷徙此處定居。當時兵荒馬亂,村民尚武,民風強悍,兵匪未敢擾之。其后,白鶴村與直堡村、賈村結(jié)為聯(lián)盟,成犄角之勢,一村有事,其他兩村即敲鑼鳴鐘,持械集結(jié)奔襲馳援,互保一方平安。

    白鶴村歷史悠久,故村內(nèi)外廟宇眾多,有菩薩廟、老爺廟、娘娘廟、日光廟、月光廟、無量廟等,其中村西南角大廟,建筑雄偉,大殿四壁繪有精美佛畫。

    2012年3月11日,寶雞峽管理局舉行白鶴泵站改造工程開工儀式,拉開了寶雞峽春季大型排灌泵站改造建設(shè)帷幕。寶雞峽白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是提高灌區(qū)輸水能力,造福灌區(qū)人民的一項重點工程和惠民工程。該工程地處咸陽市秦都區(qū)馬莊鎮(zhèn)西白鶴村,泵站設(shè)計流量3.87m/S,設(shè)計凈揚程19m,泵站電壓等級6kv。本次改造工程主要施工任務,水工建筑物更新改建,改造35KV變電站,更新全套變配電設(shè)備,完善配套辦公、綠化設(shè)施。工程于2012年3月開工,11月中旬以前完成各項主體工程,開機抽水。

    近年來,在黨的惠農(nóng)政策扶持下,白鶴村兩委會帶領(lǐng)村民大干快上,先后襯砌渠道,硬化生產(chǎn)路,啟動國家飲水工程,大街小巷都鋪上了水泥路面,村容村貌有很大改觀。村上還設(shè)立了農(nóng)家書屋,建成了文化娛樂廣場,豐富了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隕石落處石斗村
    傳說秦都區(qū)古渡辦石斗村是隕石降落之地,“石斗村”因此而得名。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遠古時代,天上的流星互相吸引引發(fā)碰擊,墜落于此地。據(jù)民間傳說,墜落的石頭為橢圓形,長約1.5米,寬約1米,后人以此命名該地為石斗村。史書記載,石斗村位于漢平陵東南約二公里,這里有侯爵冢墓三處,石斗村就在冢下二百米左右。

    過去,石斗村人沿北蟒山邊緣挖土窯洞居住,村莊東西走向,南北有兩條溝道,其村莊地形像一桿旗。石斗村村南百米有一眼泉,泉為橢圓形,其所處位置恰似旗座。提起此泉,還有一段來歷,據(jù)傳隋末唐初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竇建德攜帶家眷騎馬前往福圣寺上香,路過石斗村時,驚動了藏在潮濕之地啄土覓食的一大群烏鴉。竇建德觀之好奇,命部下休息,下馬以矛探之,立馬有細水冒出,馬渴而飲之。此后,村人在此地深挖約三米左右,果然有水泡泛出,后人用磚圍之,命名老鴉泉。泉水甘甜爽口,世代滋養(yǎng)著石斗村人。后有僧侶路過有感,題詩一首:“磚包葫蘆城,內(nèi)中臥青龍。水底綠絨氈,大雪揚上天。”

    石斗村人從古至今民風淳樸,崇尚美德。清光緒年間,石斗村張品山、張鼎乙、張成玉以孝悌之行載入縣志,傳為佳話。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石斗村男人帶頭剪辮削發(fā)反清,擁護民國。婦女放腳而不再纏足,村民劉素梅帶頭放腳,為石斗村接受新思想之楷模??谷諔?zhàn)爭中,石斗村陳世祿、魏書勤等人在山西太行山、中條山等前線浴血奮戰(zhàn),抗擊日寇。

    石斗村曾出了一位“活著的烈士”。1952年抗美援朝,石斗村王樹武是第一批入朝的志愿軍。王樹武英勇無比,清川江戰(zhàn)斗身負重傷,被朝鮮擔架隊抬到朝鮮戰(zhàn)地醫(yī)院治療,因長時間昏迷不知是哪支部隊的傷員,后來王樹武所在部隊打掃戰(zhàn)場未見其人,報告后勤部轉(zhuǎn)咸陽給他家門頭掛上烈屬牌,并付給王樹武父親撫恤費,他的父親堅持不要。誰知朝鮮停戰(zhàn)后,王樹武竟奇跡般地回國了,后來在南京工作。

    1996年,石斗村在秦都區(qū)率先為村民安裝有線電視,1998年率先在全省實現(xiàn)天然氣戶戶通,1999年在全市率先成為電話戶戶通第一村。從2002年起,該村就規(guī)劃建設(shè)總投資3500萬元,占地106畝的石斗新村。2005年建成占地10畝的健身廣場,并給新村戶戶接上數(shù)字電視,并實現(xiàn)集中供熱。古老文明的石斗村,如今條條道路寬又平,座座樓房披彩虹,正朝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奮進。

    “五湖四?!标兾魅说娜洗?/strong>
    三合村位于秦都區(qū)馬莊鎮(zhèn)轄區(qū)最東南邊沿,地處秦渭兩區(qū)交界處,東連北杜鎮(zhèn)的南朱劉村,南接趙家村,北靠西劉村,西與賈村連畔種地。三合村最早是由賈村、蘇家坡和孔家窯三個小村聚居而成,人們俗稱“散貨村”,上世紀五十年代農(nóng)業(yè)合作化時期命名為“三合村”。

    據(jù)說在清末明初,黃河泛濫成災,戰(zhàn)爭不斷,加上旱災赤地千里,民不聊生,黃河沿岸老百姓四散逃難;多見難民推車挑擔、扶老攜幼、千里跋涉、饑寒交迫,逃到陜西的有很多山東、安徽、四川等地的難民,只有河南的難民逃難多半是家產(chǎn)一擔挑,人稱“河南擔”。

    淳樸忠厚的陜西人出于同情,收留了黃河兩岸的災民逃難者,給饃給飯,積福行善。有收留、有定居;要生活,必打工。為生存,這些難民給當?shù)卮髴衾L工,打短工;婦女給紡棉織布;中老年人給大戶人家程一敬家看守祖墳。這些人年深久遠即成為在當?shù)胤毖苌⒌摹百Z村墳人”。解放后,這些人都成了賈村、蘇家坡、孔家窯人。有人對三合村人做過粗略統(tǒng)計,有以下總結(jié):“九省十八縣,不算河南擔”。從此,這些多年逃難的外省災民成了陜西人。解放后,這些“陜西人”同樣趕上國家土地改革政策,耕者有其田,分到地分到房,分到莊基土窯洞,真正安居樂業(yè)。這些以前的難民成了三合村的主人。

    改革開放后,在黨的富民惠民政策支持下,在村兩委會的帶領(lǐng)和廣大村民的積極努力下,三合村人以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為契機,調(diào)整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發(fā)展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大大改善村民生產(chǎn)和生活條件,擺脫以前低洼潮濕的土窯洞,遷居到高處的新平房。村上街道建成水泥面硬化路,兩旁綠樹成陰,花草滿園,道路四通八達。村南400米的福銀高速公路也成為該村一道現(xiàn)代化交通的亮麗風景。特別對以前的“散貨村”原居的低洼潮濕的土窯洞地帶頭實行填土改良成為良田耕地,擴大耕地,增產(chǎn)增收,改善人居環(huán)境。同時,三合村農(nóng)業(yè)以糧棉種植、果品栽植為主要產(chǎn)業(yè),以瓜類、薯類及蔬菜種植增加村民收入。除此之外,三合村人還大力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

    如今,在村兩委會的帶領(lǐng)下,三合村大力發(fā)展現(xiàn)代設(shè)施農(nóng)業(yè)、觀光農(nóng)業(yè),加快城鄉(xiāng)統(tǒng)籌和土地流轉(zhuǎn)步伐,繼續(xù)搞好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抓好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提高村民收入,使三合村人逐步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咸陽原皇帝留印村
    留印村是咸陽北原上一個不大的村莊,人口不多,也不出什么特產(chǎn),然而它在唐人詩詞和《咸陽志》中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說起來還有一段傳說故事呢!

    傳說公元783年的初冬,唐德宗在叛軍兵臨長安時,倉皇出城逃往奉天。夜行半路,官娥衛(wèi)隊、文武百官疲憊不堪。隨后一輛黃車是馱載皇帝玉璽的印車,四名掌管玉璽的符寶郎沒精打采地走在前面。車行在原上,駕車的馭手狠勁地用鞭竿在馬屁股上一戳,車子狂奔起來,只聽“嘭”的一聲,車轱轆被什么墊住了,跳了起來。當時誰也沒有注意到這個意外。誰想又往西走了一段路程,卻發(fā)現(xiàn)車廂里用絲綢包裹著的八顆玉璽,竟丟了兩顆。四個符寶郎大驚失色,急忙驅(qū)馬回身去找,結(jié)果只在留印村找到一顆,是“慰撫蠻夷”用的“天子寶”。另一顆用于“修封禪、禮神袛”的“命受寶”說什么也找不到了。

    大約過了300多年,到了宋哲宗趙煦元符元年,留印村有個農(nóng)民段義,蓋房挖地基時,刨出一顆核桃大的玉璽,他把這寶貝交給了朝廷?;实劢o段義賜絹200匹,封他為右班殿直,成了宮殿站班、灑掃和役使雜品的官員。從此以后,那個丟失皇帝玉印的地方,就叫“留印村”了。

   “馬跑泉磯”之地馬跑泉村
    馬跑泉村位于咸陽市西12.5公里處,西與興平市斗馬村相鄰,東靠陜西省化安公司,南與留印村接壤。

    相傳,唐太宗登上皇帝寶座后,還念念不忘操弓舞劍,經(jīng)常率眾出外游獵。一次,他游獵到距京城約幾十里的茂陵一帶,雖然這天獲得的獵物不少,但由于長途奔跑,人馬干渴難耐,他多么希望這時能有一股清涼的水潤潤干渴的喉嚨啊??蛇@一帶,由于原高、干旱,居住的人也非常稀少,哪里會有什么清泉流水?正當他們心急火燎之際,太宗騎的那匹良驥剛走到今馬跑泉村二龍山的坡角,馬兒忽然咆哮起來,前后蹄猛刨狠蹬,將一塊石頭掘起。說也怪,立馬就有一股清泉涓涓而涌,源源不斷。頓時,人馬俱歡,開懷痛飲,干渴解除,徐徐返回京城。自此,這里就留下一口清泉,名喚馬跑泉,泉邊有一石碑,上面有馬蹄痕跡和“唐王馬跑泉”字跡依稀可見。清泉涌水面積大約六七平方米,大旱不涸,久雨不溢,澄泓碧澈,浪噴珠璣。此處是古通巴蜀之要道,通往西域的必經(jīng)之地,行人絡(luò)繹不絕,風景優(yōu)美加之泉水甘冽,正是旅途小憩之地,千百年來被人譽為名勝佳景。古人贊曰:泉水滾滾而流,石磷磷可見,渴而飲泉,泉水清冽,宜觀息而坐石,石寬平而可愛。灌田多見白發(fā)老翁,南畝西疇,比別鄉(xiāng)則禾苗易長,左園右圃,較他里蔬菜偏佳。視為“金地”,咸陽八景之一。

    馬跑泉村中還有一古廟,相傳叫女郎廟,后又叫娘娘廟,廟前又有一泉,名為雙龍泉,傳說有人夜間看見廟內(nèi)所塑的兩條龍在泉中飲水故叫雙龍泉。清道光七年,任陜西巡撫的林則徐在略陽勘災后返回西安,途經(jīng)馬嵬坡貴妃墓,后路過馬泉驛時在廟內(nèi)作詩《女郎廟》:平陵城下雨絲絲,林木云中叫子規(guī)。村婦不知龍子事,浣衣猶傍女郎祠。

    1956年以來,馬跑泉村周圍先后建立茂陵拖配廠、化工六院等十幾家廠礦企業(y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受二針廠的影響,全村大部分家庭搞起了個體針織業(yè),壟斷整個蘭州東部針織批發(fā)市場,名揚大西北,大家稱為“小北京”。

    如今,馬跑泉村逐步形成以工業(yè)園區(qū)為主體的產(chǎn)業(yè)格局。現(xiàn)有8家企業(yè)扎根馬跑泉村,2011年8月將500畝工業(yè)園區(qū)招商發(fā)展,步入都市化軌道。村民外出務工者為多,占總勞動力的65%,種植戶占16%,其余的為經(jīng)商、跑運輸、辦企業(yè)等?,F(xiàn)村容整潔,村民的收入也在不斷上升,跨入小康生活行列。

    傳奇之地舊閻村
    咸陽乃皇天后土,人杰地靈,域內(nèi)的許多地名都有著神奇的傳說,世代相傳,為世人稱道,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歷史。

    據(jù)《興平地名志》記載:“豐儀鄉(xiāng)舊閻村,取城墻寬而高,無敵攻克;有”閻王神“護佑可免疾病而得名?!?br />
    相傳,明代宗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七月,陜西雨澇,瘟疫蔓延,餓殍載道,目不忍睹。當時興平閻村有個異人,召勸人們喝他的圣水(中草藥熬成的藥水),給家家門上貼神符,可以醫(yī)病免疫。全村人都遵照他的話做了,果然神奇,不曾死一人。消息傳開,方園十里八村的人都來找他治病,經(jīng)他救活的人數(shù)以千計。人們交口稱贊:“他是管小鬼的閻王轉(zhuǎn)世,護佑著咱們這一帶人”?!伴愅酢钡拿麣獯罅?,“閻村”的村名也廣泛叫起來了。

    后來,這位異人“回歸陰曹地府”,閻村人為了永遠緬懷紀念他,便在鄰近各村人的幫助下,在村周圍筑起一座東西長90丈,南北寬70丈,墻基部寬3丈9尺的護村城墻。據(jù)說,城墻頂部并排可跑三匹馬,稱“跑馬城”?!芭荞R城”四角還有炮臺、土炮。在城南還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陰森恐怖的十殿閻君殿??茨浅菈鈩?,的確令匪賊望而喪膽。

    人常說:“唐塔、漢冢,朱(朱明王朝)打圈(城墻)?!庇捎陂惔逍蹅サ某菈?,壯觀的閻君廟,還在每年正月十五至十七日,在城墻上搞跑馬賽,在閻君廟耍社火、八斬,其內(nèi)容多是閻王爺“懲惡揚善,救死扶傷”。成千上萬的游人,看后無不驚駭懺悔、感悟萬分,當?shù)刈鲪悍缸锏娜藰O少,因為誰都害怕閻王爺派小鬼把自己抓去。

    舊閻村的城墻,直到1958年才被挖掉,如今這里的新閻村,是相對而言比舊閻村建村晚而得名。

    蘇氏故里蘇坊村
    蘇坊村位于咸陽市武功縣武功鎮(zhèn)北十里漆水河東岸的臺地上,也叫蘇臺村。村南約百米即是漆水河,村北崖坎上是一大片平坦土地。這里土肥水足,宜種糧棉蔬菜。村西南原有一條自游鳳通往縣城的古道(今已廢),觀其地貌,蘇坊村比漆水河床高約五六米。據(jù)當?shù)乩先酥v:“原蘇坊村地面要比漆水河高十余米,村北崖坎上可挖高窯躲避兵匪之劫,后經(jīng)河水泥沙的淤積,將原來的地面埋深了五六米,如今村北崖坎只有兩三米高了!”可見兩千多年的自然變化改變了原來的地貌。

    蘇坊村是西漢時期平陵侯蘇建封地府第,其子孫曾在此生息耕讀千余年,后因水災遷往他鄉(xiāng)。蘇氏遷走后,有段姓家族由崗上村移居于此,接著宋晁付張等姓也先后而來。如今蘇坊村分為四個堡,即東堡、中堡、宋堡、西堡,共五千余人,段姓占全村百分之九十。段姓也屬望族之一,世代相傳知書達理,移居此處后仍延用蘇坊村名,以示對原蘇氏的尊崇和懷念。

    自漢武帝太始年間,平陵侯蘇建由長安城徙家武功蘇坊,其后,子孫因官因戰(zhàn)亂災荒不斷外遷。據(jù)專家們估計,從西漢末到明初千余年,蘇氏家庭由蘇坊外遷者約兩三千戶,特別是唐代最多。蘇氏最后遷出蘇坊者是蘇耀先和蘇耀五兄弟二人。

    明成化二十一年到二十二年(公元1485-1486年),關(guān)中大旱,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多少村莊人亡戶絕。到了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卻是暴雨連日,漆水河猛漲,溢進蘇坊村,加上洪水由村東北傾瀉而來,一夜間,蘇坊村變成汪洋一片,房屋被毀,農(nóng)田被淹,人們來不及逃脫,兒哭娘喊被洪流吞沒。慘境不堪回首,全村數(shù)百戶人家罹難,幸存者只好逃離他鄉(xiāng)。蘇氏長門傳人一家三十余口只剩下蘇耀先和蘇耀五兄弟二人,耀先讓弟弟耀五逃往華亭投親靠友,自己一人堅守故土。據(jù)游鳳新村蘇氏長門傳人蘇耀斌老先生講:“我祖輩相傳,在那次水災中,我祖先蘇耀先死里逃生,不愿離開生他養(yǎng)他的地方,雨停水落,他在原蘇武祠的廟臺上搭了個小茅庵棲身,從泥水中撈些瓜菜充饑,災后又種了幾畝地,孤身度日。當時兵匪為患,常遭劫難,而他堅守故土的決心不變?!睅啄旰蟾浇腥四钇涔陋毧蓱z,給他在西原上提了個親,可女方父母有個條件:“我女兒要嫁給耀先,必須他遷到原上來,因為那河邊不安全,不然,我們就不愿?!碧K耀先為了接傳香火,只好答應這個條件,移居新村。他搬家時找不見家譜,只刨出祖案、祭器、部分祖先牌位和書簡、刀劍、笏板、朝靴、馬鞍等物,裝了幾口袋,背到新村住地。他人雖離開蘇坊可心里常惦念生他養(yǎng)他和祖先長眠的地方。逢年過節(jié)定要回蘇坊祭祀一番,并在那里再找尋家譜,可終未遂愿。他臨終時還喃喃自責:“我手中失去家譜,上對不起祖先,下對不起子孫……”直到清嘉慶年間,蘇耀斌的老太爺蘇殿芳不忍譜系坐淹,僅按神案之跡,詳觀神主之序,重修蘇氏家譜,承上啟下,世世相傳……蘇氏家族雖離開蘇坊村數(shù)百年了,而村名未改,遺址尚存,后遷來的諸姓村民世代仍保護著蘇氏故里遺址遺物。

    祀天圣地好畤村
    軒轅黃帝創(chuàng)立的禮天祀年的畤祭,開中華禮儀文化和祭祀文化之先河?!爱嚒弊值谋疽馐枪糯捞斓膱鏊?,后來又擴展和延伸為祭祀天地及五帝的場所。畤祭從創(chuàng)立之初,黃帝就賦予其兩層含義:一是順應民意,設(shè)畤祭天,以期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二是告誡人們要“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遵循自然規(guī)律,以期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值得自豪和慶幸的是黃帝的祀天之地就是現(xiàn)今乾縣城東的好畤村。

    《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本褪钦f,黃帝來到雍州地區(qū)祭祀上天,曾停宿三個月之久?!饵S帝內(nèi)傳》記載:“帝筑圓壇以祀天,方壇以祀地,則圓丘、方澤之始也?!边@也明確地告訴人們,筑壇祀天,始于黃帝。唐代杜佑在《通典·州郡部卷173》中記有:“好畤本漢舊縣,因古好畤祠為名?!碧拼和趵钐┰凇独ǖ刂尽分杏涊d:“好畤有軒轅殿,秦靈公作。”這說明在秦始皇之前的秦先帝們,已經(jīng)恢復了黃帝創(chuàng)立的好畤祀天活動。北宋時期的《輿地廣記·卷一五》記有:“陜西秦風路上,好畤縣,祭天之所,曰畤?!?br />
    另外,讓我們可喜的是,除了上述大量歷史典籍記載之外,黃帝祭天遺址也得到了考古活動的有力支持。一是黃帝所處的時代與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對應,而在祭天遺址的東側(cè),與底旦村和上旦村相鄰的上陸陌村,曾經(jīng)出土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石斧及大量的泥質(zhì)紅陶、加沙紅陶和加沙褐陶等各種器物。而每一種考古文化的形成,都與地理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好畤地區(qū)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原始農(nóng)業(yè)繁榮的良好條件。正如一首古詩所贊:“好畤田園美,南華物我齊?!薄昂卯囂铩背蔀楣糯r(nóng)業(yè)文明的代稱,這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只有現(xiàn)今乾縣的好畤獲此殊榮。而軒轅黃帝作為推動中華進入農(nóng)耕文明的代表人物,將好畤選為祭天之所,也就成了必然選擇。

    乾縣一幅罕見的老地圖在好畤村北至上旦村有三座古廟的標志,經(jīng)過對該村周邊的實地考察,在上旦村有天宮廟遺址,在好畤村以北約一公里處的北底旦村有天齊廟遺址。解放前夕,天齊廟占地面積十多畝,內(nèi)有三座大殿,且有戲樓一座。當年每到農(nóng)歷二三月,這里都要舉行廟會,四里八鄉(xiāng)的村民聚集于此,觀看各種民俗表演。每逢干旱,村民則以流傳下來的儀式祈禱祭祀,直到天降“神雨”為止。

    “丁蘭刻木”慈母村
    慈母村位于乾縣周城鎮(zhèn)南8公里處,以“丁蘭刻木”的傳說而得名。

    據(jù)《通志》記載:“丁蘭,漢孝子,河內(nèi)人,寓居平陵。”后來不知什么緣故,丁蘭來到乾地。清《乾州志稿》記載:“吳山下有丁蘭宅。”但遺址無考。此地卻有“丁蘭刻木”的傳說。村西有丁蘭與其母之墓,曾出土銅鏡一面。

    傳說東漢時期,乾縣有個叫丁蘭的年輕人,父親早逝,母親更是疼愛他,傾盡心血,對他的衣食起居無微不至地關(guān)懷。丁蘭在母親的撫養(yǎng)下漸漸長大成人,而母親卻年邁體弱。成年的丁蘭脾氣粗暴、素不孝母,經(jīng)常對母親張口就罵、抬手就打,他母親整日提心吊膽地過日子。一天,丁蘭去田里耕作,無意中看見樹上幾只小烏鴉正在反哺一只老烏鴉,丁蘭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如夢方醒,聯(lián)想起自己的老母親,風燭殘年、忍饑挨餓,步履艱難地為自己送飯,自己卻不知母恩,反而暴虐老母親,一時間良心覺醒,陷入深深自責之中,懊悔不已。時值中午,其年邁母親送飯來遲,丁蘭見之,急忙撲向母親,意欲磕頭悔罪。其母以為丁蘭嫌她送飯來遲,又要打她,連驚帶怕、心灰意冷,一頭撞死在了古樹上。丁蘭一見,更加懊悔,遂用古樹刻了一尊母親像,終日侍奉。

    有一次,丁蘭的鄰居張叔酒喝醉了,對著丁蘭母親的木刻像吐口水謾罵,并用木棍擊打木像的頭,丁蘭知道后氣憤異常,不能自持,拔劍刺殺了張叔。官吏趕來捕捉丁蘭,木像不禁流下了淚水。村里人無不驚異,為丁蘭母親生前死后的慈悲情懷而念念不忘、感嘆不已,從此,該村就改名為“慈母村”。

    慈母村于2007年與豆村合并。全村分6大自然村,村民小組13個,1299戶,5348人,耕地面積5300畝。全村以種植、養(yǎng)殖業(yè)為主。近年來,在鄉(xiāng)黨委、政府的正確領(lǐng)導下,該村不斷加強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硬化通村水泥路7.5公里,硬化村內(nèi)街道5條,2008年對全村進行了電力增容和網(wǎng)線改造。積極調(diào)整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大力發(fā)展奶牛養(yǎng)殖,全村奶牛養(yǎng)殖戶發(fā)展到530戶,奶牛存欄數(shù)800余頭,果樹面積710畝。2009年新建果樹幼園70余畝。該村結(jié)合新農(nóng)村建設(shè),治理村容村貌,完成村內(nèi)3條街道的綠化,栽植國槐400余棵,有力地改善了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推進了新農(nóng)村示范村的建設(shè)步伐。

    三原獨戶獨姓獨李村
    獨李村,是三原縣1984年才新建的集市,交通方便,又是涇惠渠的大灌區(qū)。

    相傳清朝康熙年間,這兒有座紅教寺,寺內(nèi)有許多和尚,整天燒香念佛,閉門不出。寺門前,獨獨住著一戶人,這戶人姓李,一家四口,男耕女織,日子倒也過得逍遙自在。有一年,一伙土匪闖進寺院,窮兇極惡地向和尚索錢索物,和尚先是苦苦哀求,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和尚奮起拼搏。撕斗中,和尚不是土匪的對手。于是土匪索錢索物不到,便放大火將寺院燒毀,和尚們死的死,逃的逃。寺倒和尚散,李家成了這塊地盤上的獨戶,方圓都叫這家獨李。以后,從遠處遷居到這里的人多了,“獨李”就成了村名,最后還開辟了集市,成了方圓有名的大村。

    能拉上朱元璋的馬寨村
    馬寨鄉(xiāng),在長武縣城西北7.5公里處,其鄉(xiāng)鎮(zhèn)所在地馬寨村有馬朱兩大姓?!榜R寨村”村名的由來,據(jù)說與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馬國舅有關(guān)。

    傳說元朝末年,出身貧苦農(nóng)民家庭的朱元璋,從小就進廟當過和尚,給地主老財家放過牛,吃了不少苦頭。后來,長大成人后參加了郭子興率領(lǐng)的紅巾軍起義隊伍。由于他小時候飽經(jīng)了人間風霜疾苦,對老百姓格外體恤,所以,在自己擇偶選妻時,瞅了一位平民出身的馬姑娘為伴。她憨厚勤勞、為人忠誠,只是由于平日勞動,長了一雙未經(jīng)裹纏的大腳。

    朱元璋稱帝后,他念馬氏輔佐之功,封為明朝第一皇后。馬氏被封后,在鄉(xiāng)下的兄長趕到金陵(今南京)來,充當了國舅。這馬國舅雖說出身貧苦人家,進京后在宮中卻染上了貪色酗酒的惡習,他不但欺辱宮娥彩女,而且還凌辱文武大臣的愛妾,一度引起宮中不安。明太祖怕亂了朝綱,下詔把馬國舅革職,從金陵發(fā)落到北方山區(qū)。

    這馬國舅來到這偏僻的山村后,想貪色沒條件了,想酗酒也沒錢了,慢慢地學好了。他重操舊業(yè),下苦力耕田作務、養(yǎng)牛養(yǎng)羊。不幾年工夫,家底雄厚了,有糧有畜。于是,在這里修舍筑寨,把方圓幾十里的地面都劃到了他的寨子里。后來,朱元璋知道了這件事,還專程和馬皇后去看了他。從此,人們便給寨子起名馬寨。村里姓馬的人,傳說大都是馬國舅的傳人。再后來,朱元璋又將他的幾個胞弟侄子遷來,這就是馬寨村馬朱兩大姓的來歷。

    馬國舅被朱元璋逐出京城,遣返回鄉(xiāng),能夠幡然悔悟、知錯改過,事農(nóng)耕、勤養(yǎng)殖,為百姓稱贊,為明太祖所首肯,并以其姓氏起村名,世代相傳。這個傳說故事給后人的教育和警示意義不言而喻。



     

簽到天數(shù): 5 天

連續(xù)簽到: 1 天

[LV.2]偶爾看看I

144

主題

310

回帖

745

積分

四級

山南水北居士

積分
745
QQ
沙發(fā)
發(fā)表于 2015-6-23 14:11:39 | 只看該作者
{: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